当前位置:首页 > 徐氏文化会 > 华夏徐氏书香门第 > “徐”字解说及胶南徐姓村庄

“徐”字解说及胶南徐姓村庄

徐氏家谱


徐姓起源参考之一


徐源出于嬴姓。夏朝时,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(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)。徐国历经夏、商、周,传至西周穆王时,有国君叫偃。徐君偃以 仁义着称,深得百姓拥戴。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,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,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。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,也 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。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,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,起兵反周。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,得到消息后,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 镐京(参见赵姓),发兵讨伐徐偃王。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,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,于是立即收兵,弃国出走,躲进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一带的深山之中,结 果徐国军队被打败。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,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,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。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,徐国被吴国灭掉,徐国 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。徐福,也作徐市,秦朝着名方士,琅琊(今山东胶南南)人。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,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,名叫蓬 莱、方丈、瀛洲,有仙人居住在那里,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。秦始皇答应了。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,乘船入海,结果一去不返。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 本的神武天皇。


徐姓乃第11大姓


姓是当代第11大姓,与黄姓同源,都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。伯益,也称大费,伯翳,传说他精于畜牧和狩猎。他被禹所重用,帮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 选为继承人。大禹有意让位于他,他不但不肯接受,反而跑到山里隐居起来。大禹感念他的功绩,就把他的儿子若木封到了徐国,也就是现在安徽省泗县以北的地 方。从此,伯益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。一直到西周初年,才因为国君徐偃王的“僭称为王”,而被周穆王派来讨伐的楚国所灭。《左传》记载的“昭元 年,周有徐,奄”说的就是这件事。徐被周穆王消灭之后,并没有亡国,而是被周天子降封成子爵性质的诸侯,一直到春秋后期,才被吴吞并,“昭三十年为吴所 灭,子孙以国为氏”,徐姓由此开始。很多人不明白的是,徐姓源于古徐国,即现在的安徽泗县北,而《姓谱》里记的是“望出东海,高平、东莞、琅邪、濮阳”。 原因就在于,徐氏以国为氏之后,由安徽泗县扩至凤阳,以这里为源地,世聚而繁衍了1000多年,到了春秋时期,已经发展成一个大家族。《姓谱》中所记载的 5个地方,都是徐氏播迁山东后的称盛之地。


胶南徐姓


徐姓,在中国是一个较大,也较古老的姓氏。据史籍记载,它源于嬴姓,始于周代的徐偃君,发祥地为今天徐州一带,地理分布以中原区域居多。据国家人口统计报告显示,在我国一百个大姓的人口数量,徐姓列第十一位。


胶南的徐姓人口众多,如果做统计的话,其数量大约可在前八位之内。在胶南,徐姓大部分分布在西南区域,以大场、海青最多,然后是泊里、藏南、琅琊一带,胶南东北部也有分布,但数量明显较西南部要少,可能也不是一源。


胶南西南部的徐姓来源于明代移民,是在明洪武初年从江苏的海州迁移过来的(黄山经济区的徐村例外)。无论是徐姓的族谱,还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传说,都 支持这一观点。很多徐氏后裔们说,自己的祖先是从海州的“荡芦村”搬来的,很多人把它说为“当啷村”,这可能因为祖祖辈辈口传的原因。从现在的情况看,要 分析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真实。因为从族谱或者口传的情况看,除徐姓外,在胶南区域内,据传是从江苏海州迁移来的姓氏和村庄很多,而从荡芦村直接迁移过来的 姓氏要有几十个,如西南部的赵、魏、安、石、宋、许、潘等姓氏,从荡芦村直接迁移过来设立的村庄也有几十个,如泊里镇的蟠龙庵、尹家圈、大场的大营等村。 按照传说,从芦荡村迁移过来的除胶南外,周边地区一定也很多,这样看来,“芦荡村”作为一个村庄,即使再大,即使搬空了村庄,也迁不出来如此众多的人口。 如果这些书载和口传都不是假的,那么可能性只有一个:这个荡芦村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村庄,它可能和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一样,是明朝移民的一个集结 地。明代初期的移民行动不是自觉的,更不是自发的,而是一种政府行为,是带有强制性的移民。朝廷规定这里方圆几百里被指定迁移的百姓,都在这里集结,然后 登记造册,规定移民方向,发放移民物资等等,然后在官兵的看护下移向新的居民点。在移民心目中这地方就成了他们的移出地点。


虽然现在徐姓人们口传是从荡芦村移民而来,但徐氏族谱上的记载没有这一说法,只是说从海州移来。胶南的徐姓从海州迁来时的最初立村有两个,一个是现在 的大场凤墩,另一个是海青的东潮河。根据《徐氏支谱》记载,凤墩是明朝初期徐龙礼由江苏海州迁立该村;海青东潮河则要详细一些,据传是明洪武二年 (1369年)徐泰由江苏海州戴村迁此立村。对于这两个村的关系,徐氏后裔说法有些不同,有的说立这两个村的祖先是两兄弟,一个落脚凤墩,一个落脚东潮 河;也有的说,是母亲带了这哥俩一起迁移到了东潮河,后来有一个在长大后迁移到凤墩。看起来这立两个村的徐氏祖上有些渊源,但只是口传而已,没有史料支 持。


据传,与徐氏一同从海州迁来的,还有一个在胶南非常重要的姓氏——藏马丁氏,藏马丁氏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的文化和官宦巨族。而据丁氏和徐氏的后裔讲,徐 氏和丁氏迁移来的祖上是表兄弟。胶南西南部由海州迁来的几个大姓,如丁、徐、安等,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他们谈论起辈分时,不太讲究名字上的用字,而是论 “世”,这个世,是从明初迁移过来时开始的,迁过来立村的人就是这个姓的“一世祖”,然后一辈就是一个世,而现在丁氏和徐氏这两个姓之间是能论起辈分来 的,世数相等,辈分相同。


徐氏虽然没有象藏马丁氏那样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官宦大族,但也繁衍得枝繁叶茂,据有人判断,现在胶南境内的徐姓人并不少于丁姓,以徐字为名的村庄到处都 有。从史料记载和口传中得知,现在胶南的徐姓,绝大多数来源于大场的凤墩和海青的东潮河,其中又以凤墩最多,现在全胶南有几十村庄都是徐氏从凤墩直接迁来 而立的,如大场镇的大场村、海青镇的海青村、泊里镇的沙岭子等,如果算上间接的就更多了。


徐姓迁移来以后的发展一直很平稳,尽管没有出现过重要的历史人物,但也人丁兴旺,生活的相对而言一直还算富足。据说明清时期出现过一位进士,我没有查 到他的资料,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进士时间。从现、当代的情况看,徐姓人士长于政务、技术,不太善于商务和实业。从政和从事业务技术的人才很多,在胶南的政 界,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的徐姓人士的身影,其中不乏很优秀的人士,在外地工作的徐姓人也很多,大多数也干得不错。而经商搞企业的人相对少一些。这可能与世代 沿习的传统有关吧。


说起胶南徐姓,不能不涉及两件事情。第一,与秦方士徐福的关系。前些年在国内就徐福问题,争论得十分激烈,特别是徐福是哪里人的问题。龙口说是龙口 的,赣榆说是赣榆的,还有一些其它地方也在争。胶南是徐福出海的地方,这在史书上是比较明确的,但徐福是不是胶南人没有什么结论,1979年版的《辞海》 上说他是胶南人,但胶南什么地方没有说,大概也说不出来。于是有人就说他是琅琊镇的人,有人考究认为他是大场、泊里一带人。前几年有一出茂腔新编历史剧 《徐福东渡》,把他说成是家住徐家大村。虽然是文艺作品,但也感觉这也太离奇了。徐福东渡是2200多年前的事情,徐家大村就是现在的海青镇驻地海青村原 来的名字,当地人称它为“大村”,后来为了避免和丁家大村的“大村”重复,改名为海青。这个村是明代中期由凤墩徐氏的后裔徐亮、徐芝桂从凤墩迁来立村的。 据徐福东渡已经相隔1700多年了,所以徐福和徐家大村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。至于是不是从海州迁到了胶南的徐家人就是徐福的后代,不好判断,但缺乏史 籍和实物证实。另外,胶南徐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出来认徐福这个“祖宗。”


另一件是茂腔《罗衫记》,这一出戏里面有一个大反派人物——徐能,这个人谋财害命、霸人妻室,罪恶累累,最后被判死罪。有传说这个徐能就是大、小场一 带的人,是这里徐氏的一个人物。而当地的徐姓人则很不高兴:这不是编造或者是诬蔑我们姓徐的吗?不能容忍!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就统一意见:在这里不能上演 《罗衫记》。实际这是个大误会。戏剧是艺术,不是生活的真实,大可不必当真。另外,这个人物不仅没有生活原型,即使艺术原形根本也不姓徐。有人说《罗衫 记》是根据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传奇小说《三言二拍》中的《喻世明言》的一个故事《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改编而来的。这是一个讲述因果报应的伦理故事,故事里 倒是有一个勾搭人家妻子的人,也涉及到一件衣服,但他并没有杀人,而且这个人叫陈商,不姓徐。在我看来,《罗衫记》更接近于《西游记》中玄奘身世的那一段 的描写。不过那个杀人霸妻的人姓刘,也不姓徐。这段杀人霸妻的悲剧故事无论真实原型和艺术原型,都与姓徐的扯不上边。茂腔是一个地方剧种,是由当地艺人发 展起来的,剧本也是艺人们根据一些故事改编来的。当初改编这个剧本的这个艺人,是不是与徐姓的某人或某些人有过节或者仇恨,所以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让这个 大恶人改姓徐了,这个问题现在已无可考,也说不清楚了。文学艺术中一定要涉及人物,人物中有正面和反派,即使反派人物大都有一个姓名,可能涉及很多姓氏, 对此问题也大可不必当真,也没有必要计较。


山东青岛胶南徐姓村庄


凤凰庄


据《徐氏支谱》记载,明中期徐泰后人由大场迁此立村。相传,曾有凤凰落此之说故名凤凰庄。青岛市胶南市大场镇。


山东莱阳山前店镇凤凰庄村徐忠福,元末,建村于南务之南,称南务小庄,后演变为南庄。


相传,清朝康熙年间,纪姓在此建村,坐落在一条小河下游,取名下纪家,该村与大刁家相临,有“雕(刁)吃鸡(纪)”之说,一九四二年以当地的凤凰山更名凤凰。烟台市海阳市小纪镇


南宋末,徐、葛两姓建村于凤凰台前,名为徐葛村,后改名台前。清代又改称凤凰台。


明嘉靖三年(一五二四年),先居者从河南省登封县迁此,建村于庙子山西麓,故名山西头。烟台市海阳市徐家店镇


相传,该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因地处气雨顶山的西部,故取名山西头。1980年地名普查时,因与本县取水公社山西头重名并处该村之南,经海阳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南山西头,自一九八一年八月三十日启用。


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


明洪武二年,刘姓由四川迁此立村,传说,此地当时有一棵大槐树,曾有凤凰栖息,故取村名凤凰庄。烟台市莱州市沙河


凤凰社区居委会


烟台市蓬莱市登州街道办事处


明洪武二年,徐姓由四川迁此立村,此地当时柳树成林,故名柳林子。烟台市莱州市土山镇


谱书载:冯姓先祖于明朝洪武二年来山东青州后又东迁莱阳县冯家疃村,后迁栖霞牟家疃,传说此地蛇虫太多,便迁来崮山。冯尚达、冯尚和兄弟二人从崮山来此建村,因有榆树林子,故名榆林子。烟台市栖霞市蛇窝泊镇


德州市临邑县


青岛市胶南市大村镇


据传,明洪武二年(一三六九年),有一张氏农户自直隶枣强县迁此建村,时因居地周围树木繁生成林,故得名“林子”,沿用至今。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


徐姓建村,年代不详,取名徐家夼。烟台市莱阳市万弟镇


明万历年间,徐姓建村,取名徐格庄。为区别在徐格庄,称小徐格庄。


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,王姓山上建村,故名王家山后。烟台市海阳市发城镇


元至十七年,(一三五七年),先居都从安徽省太和县迁此建村,此处曾为汉代长广县商贾汇聚之所,故名商都,后演变为上都,明洪武年间,建村下上都,该村改称上上都。


明万历年间,徐姓由山西迁来居住,取名徐格庄。 烟台市龙口市诸由观镇


明初,徐姓建村,取名徐格庄,后有二村,本村居西,称西徐格庄。烟台市莱阳市古柳办事处


明初,徐姓建村,取名徐格庄,后有二村,本村居东,称东徐格庄。


据传元时,徐姓由豫南迁此建村,得名徐格庄,明初一部分村民又迁至村南二公里处建村,取名南徐格庄,此村遂更名北徐格庄。 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


明万历年间,徐姓建村,取名徐格庄。为区别在徐格庄,称小徐格庄。烟台市莱阳市万弟镇


元初,胥姓从文登县文城迁此处安村。以姓氏命名为胥格庄。至元朝中期,又有徐姓从爬山后迁至此村,因胥姓绝嗣徐姓兴旺,故改称徐格庄。威海市文登市宋村镇


相传,该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因村座落在桂山南面。故取名桂山。烟台市海阳市郭城镇


相传,明朝万历年间,徐姓在此建村,从落在平坦地,故名徐家泊。烟台市海阳市盘石店镇


相传,该村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,有一姓王的在北榆山前坡松岚附近,开设一座小店,故取名松岚店,后来叫成岚店员 徐家店


明洪武年间,(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),建村于榆山之北,命名榆山后。烟台市海阳市发城镇


明万历年间,建村石崖附近,崖下一泉水清味甘,乡人取水饮用,故名取水崖。烟台市海阳市徐家店镇


明初,建村在红色的高地上,取名朱皋,分二村,本村称东朱皋。烟台市莱阳市羊郡镇


徐姓 约3000余户。主要分布在夏村、海阳所、徐家、下初等镇。主要族系有三支:(1)徐家、簸箕掌村徐姓分别系明洪武年间和清 康熙年间由荣成县白马迁来。(2)东马台石、日照庄、西塂、山西等村徐姓系明末清初由文登县爬山后迁居(与荣成县白马徐姓同族)。(3)明永乐年间,江苏 省昆山县大槐树村徐姓迁台依村,后裔析居石村、黄依台、周格庄、房屋、洼九埠、盘古庄等村。此外,车门口徐姓系莱阳县东朱皋迁来。


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西南乡,清朝末期为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深水乡神山社二甲。


据传,明正德年间,孙姓由云南迁此建村,因官府编的十甲联庄会里,该村属二甲,故得名之。烟台市栖霞市观里镇


明万历年间,徐姓由南五甲迁小龙河西岸立村,因在南五甲西向北,得名。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


大徐家庄


明洪武年间,徐百领、徐百俊等由直隶枣强迁此定居,以姓氏得名“大徐家庄”。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


明洪武年间,徐伯宜率家族由直隶枣强迁此定居,以姓氏得名“徐家庄”。 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


相传,唐朝开国大将徐懋功曾在此安芝扎寨,故名徐家寨 。济南市章丘市高官寨镇


徐家村,明初,徐姓三户由枣强迁此建村,以姓氏命名。济南市章丘市宁家埠镇


明朝时期,几家姓徐的此居住立村,为求神佛保佑,过个太平日子,修了座庙,称比徐家庙,后引用村名。济南市济阳县济阳镇


据传,明永乐年间徐氏兄弟由河北武邑、枣强一带迁此各立一村,兄立村大徐家,弟立村小徐家。济南市商河县胡集乡


据传,原名义和镇,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桐迁此立村,因该村徐氏加有人在山西太原府做过官,村内建有徐家花院,故改今名。济南市商河县常庄乡


徐宋骆


据《徐氏族谱》《宋氏族谱》《骆氏族谱》记载,明洪武年间徐氏由浙江迁此立村,宋氏、骆氏于明永乐年间先后迁此,以迁入顺序得名。济南市商河县常庄乡


西徐家沟


明洪武二年,徐姓从江苏海州迁今胶南县清,顺治年间复迁此立村,以姓氏取名徐沟,因有东西两徐沟,后演变为今名。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


清顺治年间,徐姓兄弟迁此,在驼儿山东南立村,取名徐沟,后因驼儿山西有西徐沟遂改称东徐沟,后演变为今名。


相传,明朝永乐年间,徐氏祖自云南迁至城阳,从城阳复迁此立村。因村南海中有一岛,名:“麦岛”,冠徐姓故名“徐家麦岛村”。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事处


徐戈庄


元末,徐姓从云南迁来定居, 故名徐戈庄。青岛市黄岛区黄岛街道办事处


徐家屋子据本村《徐氏族谱》载清道光九年,徐氏由中华埠迁至荒滩立村。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办事处


徐福


汉代建置,是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,为纪念徐福东渡命名,村名沿用了两千未改变过,如此久远,在全国只有此一村。青岛市平度市城关街道办事处


徐福镇


驻地张城东村,元贞年间,李姓由云南迁来居住,因村前有汉代徐乡县遗址,取名乡城。烟台市龙口市


新徐庄据传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年)徐姓从河北枣强来此落居,以姓氏取名“徐庄”。


济南市天桥区药山街道办事处


徐王


明洪武十八年(1385)川籍移民徐、王、于姓迁此分别定居,徐姓住前,称前徐家,王姓住后,名为王家,于姓住处称于家。1958年三村合为一村,统称徐王。青岛市平度市长乐镇


徐家


明洪武年间,徐九公由四川迁此立村,取名徐家,青岛市平度市张舍镇


徐家屯


明朝末年(1644)建村,徐姓居住,以姓取名徐家屯。青岛市平度市祝沟镇


徐家沟


明洪武二年蜀民徐城、徐和兄弟徙居此地,这里有条横穿村庄的自然沟,故以地貌取名徐家沟。青岛市平度市门村镇


徐家河岔


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)徐升付由云南至此立村,因村址坐落在落药河上游的七里河和三里河的汇流处,故以姓氏和地貌取名徐家河岔。麻兰镇


明洪武末年,徐刚由云南迁此,以姓取名徐家


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)徐姓建村,因座落在胶莱河北岸,地势向阳,取名阳召,冠加姓氏故名徐家阳召、内辖后孙家阳召,李家阳召,前孙家阳召,陈家阳召自然村。


明洪武二年,滇籍移民张大勇迁此,以姓取名张家,明洪武三年,徐云庆由掖县至此,得名徐家,1957年两村合为一村,统称徐家。1982年因重名改为北徐家。青岛市平度市崔家集镇


据徐氏族谱载,清康熙十九年(1680)徐君思由云南微上徙居此地,以姓得村名徐家,因重名1982年更为前徐家。青岛市平度市万家


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7)徐自强由姜家村行,成村落后,取名徐家庄青岛市平度市南村镇


据传,明初徐、韩、李、薛等姓从云南先后迁此立村。取名徐村。青岛市胶南市王台镇


据传,明嘉靖二十年(1541年)徐、顾、姜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,徐姓先来,取名徐家庄。清初以河为界分成前、后两个村。该村在河北岸,称后徐家庄。青岛市胶南市六汪


据《徐氏支谱》记载,徐氏十五世迁此立村。因村前一片平川,地势低洼,村后有岭,故名徐家前夼


据传,明崇祯年间徐姓由今大场镇凤墩迁此立村。因耕种官田,故名徐家管庄。青岛市胶南市大村镇


据《徐氏支谱》记载,清乾隆年间徐尚信由今大场镇大场(村)迁此立村。因耕种官田,故名徐家官庄。青岛市胶南市泊里镇


据传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徐继增由今隐珠镇小卢家疃迁此立村。因比邻近村大,故名徐家大村。青岛市胶南市铁山镇


据传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徐姓由学堂村(今东朝河)迁此立村,称玉堂村。后因此地有72座窑,多属徐姓,故改名徐家窑。解放后“窑”写为“尧”。青岛市胶南市海青镇


据传,明洪武时,徐氏兄弟自云南迁此立村,因立村在山岭间低洼处名村为窝落子青岛市即墨市温泉镇


据传,明永乐二年,徐姓由云南迁来此地滨沟,立村有沟,亦称沟里疃。青岛市即墨市移风店镇


徐臣从云南迁来立村,地处胶莱河闸之旁,名徐家闸子。青岛市胶州市北王珠镇


相传明朝建村,徐姓从昆山县(今江苏省南昆山市)迁来立村。以姓氏命村。莱西市南墅


传说,清乾隆年间,张氏与徐氏先后从西军寨和东军寨迁来建村。因村周地势低洼,杂草丛生,又因徐氏户多人旺,故以姓氏和地貌名村为徐家草泊。


相传明洪武年间,徐姓从海州(今江苏省东海县)迁来立村,以姓氏命名。青岛市胶州市胶西镇


徐氏文化会